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32期 > 正文
编号:12149436
经颅多普勒观察中药颈眩康冲剂治疗颈性眩晕的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5日 李丽
第1页

    参见附件(2653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颈眩康冲剂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调节作用。方法 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颈眩康冲剂,对照组口服颈痛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候及TCD数值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优于对照组的72%(P<0.05),而且治疗组在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颈眩康冲剂通过活血化瘀补虚、平肝熄风除痰,可以消除或减轻颈肩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对椎动脉的刺激,解除或缓解椎动脉痉挛,从而达到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状态的目的。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颈性眩晕;中医治疗

    颈性眩晕是以眩晕为主症并可伴有头痛、颈痛、眼胀等多种症状的颈椎病。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应用中药颈眩康冲剂治疗颈性眩晕患者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27~72岁,平均47岁;病程最短13 d,最长24年,平均24个月。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29~69岁,平均49岁;病程最短15 d,最长23年,平均25个月。治疗组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证12例,痰浊中阻证11例,痰阻脑络证14例,气血亏虚证13例;对照组中医辩证为肝阳上亢证9例,痰浊中阻证12例,痰阻脑络证15例,气血亏虚证14例。治疗组中眩晕程度为轻度12例,中度26例,重度12例;对照组中眩晕程度为轻度10例,中度28例,重度12例。以上二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中医症候均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诊断。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口服颈眩康冲剂 方药:川芎20 g,葛根30 g,黄芪30 g,白芍15 g,丹参15 g,天麻15 g,制半夏10 g,白蒺藜15 g,水蛭3 g。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制剂室生产,每包含生药20 g,每次一包,3次/d,饭后开水冲服。

    2.2 对照组 服用颈痛灵(由长春宽城制药厂生产),每次10 ml3次/d。

    疗程均为一个月。观察期间停用一切影响疗效判断的中药和西药。

    3 结果

    5 讨论

    颈椎眩晕是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常见病,多为长期积累性软组织损伤,刺激椎动脉及脊神经根,或因颈椎增生的骨赘刺激椎动脉和周围软组织,致该动脉痉挛,管腔变小,血流受阻,供血不足出现颈性眩晕症。

    颈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范围。祖国医学对颈性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风痰瘀虚是共同的致病因素,故在论治上肝火风阳肆虐,当清火滋水潜镇;中虚痰浊上扰,当培土荣木化痰;气血亏虚络阻,当补益气血,通脉活络;肾亏髓海不足,当益肾填精补髓。基于以上认识,颈性眩晕的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补虚,平肝熄风除痰。方中丹参既能通行血脉,功擅活血祛瘀,又能养血安神。《本草纲目》:“燥湿,行气开郁,血中气药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之。”川芎祛风止痛之功颇佳,又秉升散之性,能上行头目,为治头痛之要药。方中为使药,载药直达病所,克病除疾。

    本文采用经颅多普勒(简称TCD)观察中药颈眩康冲剂治疗颈性眩晕,是利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检测颅内脑底主要供血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各血流生理参数的一项无创伤性的脑血管疾病的检查方法,能了解单支血管的血流情况,能准确反映其病理变化,简便且准确,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提供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的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杨大赋.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12例疗效观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53KB,2页)